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推动以来,团丰宁县委在组织建设、青年服务、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,推动丰宁基层团组织在改革中逐渐增强,团组织“三力一度”明显提升,形成了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丰宁实践的县域共青团工作格局。
拓展思路,在干部来源多元化上寻求新路径。一是坚持遵循党管干部原则,选优配强团县委机关干部,按照“2+1+2”模式,从县委组织部选调1名青年干部任团县委挂职副书记,从基层团委选配2名兼职副书记,配齐配强团县委班子力量。二是联合县委组织部出台《加强团干部管理实施办法》,健全基层团干部“选、育、管、用、爱”全流程链条式管理机制,明确要求35岁乡镇班子成员担任团委书记,并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,确保选出来的团干部德配其位、才配其岗。三是充分调动丰宁籍大学生力量,联合县委组织部建立“青年干部人才库”“丰宁籍优秀大学生人才库”“青年大学生人才库”“青年企业家人才库”4个青年人才库,常态化联系青年学生骨干力量500余人,开展“返家乡”“我为家乡代言”等活动,招募大学生骨干兼任村、社区团支部副书记,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,破解基层团的工作力量薄弱难题。
拓展形式,在组织方式多样化上构建新体系。一是丰富拓展基层组织形态,在保证“传统团建”通过团工委、团总支、团支部等形式网络青年的同时,大力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,28个乡镇100%覆盖,解决活动场所难题。二是突出“团属青年社会组织”理念,培育成立4个团属社会组织,其中两家在民政完成注册,常态化开展活动项目12个,解决活动载体难题。三是着力打造互动式网络社群,建立自上而下微信塔群300多个,构建了“团县委—传统领域团组织—新兴领域团组织”“团的领导机关—团(工)委—团支部—团员青年”沟通联络体系,形成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“云”上组织覆盖网,打通联系服务青年团员“最后一公里”,弥补青年联系不足难题。
拓展能力,在生存资源社会化上谋划新思路。一是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,用好共青团内生资源,充分发挥青年乡贤的有益力量,首创“桑梓基金”,通过青年乡贤个人认捐等方式为困难青少年筹集专项资金10万元,形成典型项目经验,并在全省范围推广。二是积极争取社会资源,提高社会化生存能力。对接希望工程项目10个,争取物资195.63万元,其中争取希望小学2所,青联小屋1个,帮助20所学校增添基础设备,为296名青少年发放助学金 30.63万元;开展“爱心一元捐”活动,为困境青少年累计募捐近30万元,有效助力丰宁青少年成长成才。